我们距离最近一次的“中印冲突”发生在2020年6月15日,当时的“加勒万河谷冲突”成为了两国的焦点。这场冲突尽管造成了中印双方的人员伤亡,但它本质上只是一场“冷兵器冲突”。然而,很少有人知道,在这场冲突发生后,中印两国差点真的爆发了全面战争。
事实上,2020年8月29日,印度打破了长期以来的“潜规则”,首次越过了“中印实控线”,并非法占领了班公湖南岸和热钦山口的几个关键制高点,对解放军的阵地构成了直接威胁。这一举动使得解放军迅速作出反应,派遣部队赶往热钦山口进行逼近,并且为了确保战术优势,解放军调动了装甲车和主战坦克。
然而,问题随之而来。当时的中印两军处于高度对峙状态,且双方几乎没有沟通渠道,这使得印度方面无法确定解放军究竟是为了进行军事威慑,还是准备发动全面战争。负责指挥热钦山口的印度陆军北部战区司令乔希,以及印度陆军参谋长马诺杰·纳拉瓦内陷入了极大的困惑。面对解放军的军事压迫,纳拉瓦内立即致电印度总理莫迪和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,向他们请示下一步行动。然而,得到的回应极为冷淡,甚至莫迪直接表示“自己看着办”。
展开剩余77%经过一番艰难的思考后,纳拉瓦内最终决定不开火,并指示前线的印度士兵坚守岗位,但避免做出任何挑衅行为。他的决定实际上是一场巨大的赌博。如果解放军的进军只是为了威慑,那么纳拉瓦内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。然而,如果解放军的目标是全面开战,那纳拉瓦内的犹豫可能导致错失先机,一旦解放军先发制人,印度防线将会被迅速撕裂。
幸运的是,纳拉瓦内赌对了。解放军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,而是停在了距离印军阵地约500米的地方,双方的对峙进入了一个极为紧张且寂静的阶段。这种死一般的静默中,纳拉瓦内接到了来自解放军柳林将军的电话,柳将军邀请他在次日到热钦山口进行会晤。这为双方的谈判开了一个窗口。
经过了约半个月的长时间谈判,中印边境局势终于开始缓和,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逐渐得以平息。回顾这一事件,不难看出,印度高层的不负责任与决策失误是导致局势险些失控的主要原因。
在这一关键时刻,印度总理莫迪与国防部长辛格的态度令人大跌眼镜。当纳拉瓦内就这一紧张局势向他们求助时,莫迪和辛格非但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,反而相互推卸责任。莫迪显然考虑到,如果印军战胜了解放军,他便能声称自己“英明神武”;但若印军战败,他也能将责任推给纳拉瓦内。这种决策方式揭示了印度文官集团与军队之间的巨大隔阂。
这种矛盾并非新鲜事物。回顾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历史,印度文官集团未能有效控制军队,导致前线指挥失误,最终使得印度军队败下阵来。而这种问题至今依然存在。印度军队和文官集团之间的互不信任使得印度在面对重大危机时,常常显得束手无策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印度文官集团清楚地知道其军队的实力远逊色于中国,但在莫迪政府的领导下,印度仍然不断主动挑衅中国。从2020年6月的“加勒万河谷冲突”到同年8月29日的边境对峙,印度的挑衅行为几乎总是先行一步。
在“加勒万河谷冲突”中,解放军出于善意前往与印军谈判,人数远少且没有携带重型武器。然而,印军却对前来谈判的解放军展开了冷兵器袭击。虽然未开火,但这一行为显然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挑衅。而在2020年8月的对峙中,印度方面再次率先越过实控线,占领制高点,毫不顾忌潜规则的底线。这种挑衅行为几乎将双方推向了战争的边缘。
幸运的是,解放军始终秉持“不开第一枪”的原则,避免了这场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。如果不是中国保持克制,局势可能已经变得更加复杂,甚至爆发了大规模战斗。
然而,印度军队的挑衅行为,更多的是来自其文官集团的推动。虽然印度军队深知与解放军开战无胜算,但莫迪政府出于获取民众支持的目的,一直通过对中国的挑衅来煽动民粹情绪。这种政治操作最终却使得印度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困境,既敢于挑衅,却又不愿承担可能的后果,导致两国关系在一系列危机中变得更加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-短线配资炒股网-增加杠杆-免息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